6月20日,上海“十五五”开门编规划系列行动中首场不设主题的开放式市民圆桌会在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举行。来自不同社区、行业和社会背景的市民代表和相关职能部门齐聚一堂,聚焦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等多个领域,畅谈对上海未来五年发展的关切和期待。 一老一小,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国家智能养老社会治理实验基地主任钟仁耀认为,“要以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为牵引,反向推动适老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发展。”“不能忽视老年人对科技产品的需求。”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曹艳春心系“银发族”,她认为推动“银发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满足老年人就餐、医疗等刚性需求,也要拓展文化、社交等柔性服务场景。两位专家提出建议:
1.人工智能和科技赋能银发经济,建议促进发展型消费。构建全生命周期的“15分钟生存型+发展型养老消费圈”
在养老服务服务圈层构建方面,需以完备的社区生活圈为基础,构建“一刻钟养老消费圈”。通过精准需求对接,推动老年人养老生活实现从“生存型保障”向“发展型消费”的跃升。2.人工智能时代提升民众尤其是老年人数字素养
首先,推广老年生活中“用中学、学中信”的科技普及方式。
技术不是冷冰冰的屏幕,而是有温度的陪伴。要让老年人愿意聊、愿意信、愿意用。有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设计“低门槛、高互动”的人工智能和科技素养培训。不是“培训班办起来”,而是“生活场景沉下去”。对老年人来说,需要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有回应。需要在具体场景中进行应用和学习。
二是建议培育“银龄互助教练团队”。一些学得快的老人反过来教新来的老伙伴。让原来觉得“高冷”的AI技术,被老年朋辈“带着学、玩着练、教着用”,整个社区形成数字素养互帮互学的氛围。
三是建议社区培育“AI志愿者”队伍,协助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在社区不仅仅是单纯设备铺设,而是同步建设“AI志愿者”服务队伍。设立“科技陪练小队”,由社工、退休教师、社区大学生和热心居民组成。每个队员负责“结对帮扶”1~3位老人,一周一次“上门陪练”。
其次,编制《AI志愿者服务规范要求》等标准指引。
为了让服务更规范,建议编制《AI志愿者服务规范要求》,明确“四步法”:1)先演示;2)再陪练;3)反复鼓励;4)建立反馈。并设置“志愿工时”积分制度,把这些陪伴服务纳入“时间银行”,形成社区良性循环。 建议提升照护人员的智慧养老服务素养和技能。一是定期开展AI技能培训。内容包括智能监测设备、健康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以及智能语音助手的操作。通过与本地科技公司合作,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确保每位照护人员至少掌握一项智能工具的使用技能。二是建设AI辅助护理平台。在长宁区部分试点养老院引入人工智能辅助护理平台,利用AI进行老年人健康数据采集、实时监控和风险预测。照护人员通过移动端设备接入平台,实现健康信息自动更新,及时发现老年人健康变化。三是增设人工智能支持团队。在长宁区设立专门的AI支持团队,为照护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与实时帮助。团队成员包括技术人员和护理专家,定期对照护人员进行智能设备操作的评估和反馈。通过线上问答和远程协助,确保在任何时间段照护人员都能高效处理智能设备问题,及时识别和排除风险故障(部分转引自“上观新闻”6月21日报道,作者新民晚报赵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