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师生参加2025年中国人口学会年会健康乡村与农村养老分论坛主持点评和发言

发布者:公共管理学院发布时间:2025-07-12浏览次数:12


2025年中国人口学会年会健康乡村与农村养老分论坛成功举办

2025年7月11日上午,中国人口学会年会“健康乡村与农村养老”分论坛在复旦大学光华楼西辅楼509成功举行。本次分论坛由江南大学法学院李俏教授与华东师范大学曹艳春教授共同担任主持人,江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汪连杰副教授、彭青云副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张继元副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戴建兵副教授担任点评人,对论坛报告进行了专业而深入的解析与评议。本次论坛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障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两大核心议题,深入探讨了相关热点、难点与发展路径,旨在推动农村社会健康水平与养老模式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力量与智慧。

本次合作也是两个国家智能养老社会治理实验基地之间的合作成果的重要体现。2021年以来,江南大学法学院与无锡市民政局合作建设国家智能养老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长宁区民政局合作建设国家智能养老社会治理实验基地。

会议开始,主持人李俏对中国人口学会及各位参会人员对论坛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介绍点评人与分论坛的基本情况,希望通过本次分论坛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共同促进人口学老龄研究的蓬勃发展。

核心议题1:农村养老支持体系的多维协同与本土化重构

苏州大学讲师穆跃瑄做了题为《农村居住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邻里环境感知的调节作用》的发言,发现邻里环境减轻住房劣势带来抑郁影响的重要缓冲因素,住房条件与邻里环境共同促进认知功能,两者存在正向交互作用,住房条件对认知功能有显著正向作用,建议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村社区层面的环境提升、推广农村老年安全设施改造。河海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何志扬在《“谁来养老”的乡村回响:江苏农村家庭赡养的压力图谱、生成机制与支持体系重构》中,描绘了江苏农村家庭赡养的压力图谱,并对压力的生成机制进行深入剖析,建议对农村家庭赡养政策重心、对象、布局进行重构,提出预防性政策前移,家庭整体支持、区域差异化施策的破解思路。南京邮电大学讲师张静的研究《心灵安养与自助养老:积极老龄化视阈下浙北农村女性“念佛”实践》,通过对浙北农村女性的“念佛”实践进行深入全面的田野调查,对其类型及功能进行总结,并从乡村文化振兴的视角出发,对该实践活动对农村康养及秩序规约发挥的社会性功能进行分析。

核心议题2:农村养老困局的系统性破解与全周期支持体系构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郭荣荣在题为《行为治理与心灵治理:需求溢出理论视角下破解农村养老困局的机制逻辑——基于鄂尔多斯农村养老服务的典型经验》的研究中,结合双案例研究探讨了农村养老困局的机制逻辑。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星语分享了《早期流迁经历对我国农村人口老年期失能轨迹的影响——基于CHARLS 2011-2020追踪调查》。基于生命历程理论,采用定量方法研究早期流迁经历对农村人口老年期失能轨迹的影响,建议强化流动人口职业安全与健康防护体系、提升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可及性、建立流动人口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与干预机制。太原师范学院副教授高丽在《中国农村老年家庭照料的动态演进研究》研究中,对老年人家庭照料轨迹、老年人双向家庭照料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描述和分析,建议加强家庭照料支持,提升家庭照料能力,提升家庭发展能力;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和托育服务体系,弥补家庭照料不足;优化家庭结构与居住方式,缓解家庭照料压力。

针对上述精彩报告,点评人汪连杰副教授、彭青云教授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点评,充分肯定了研究的创新性和实践价值,建议继续强化因果逻辑并统一研究对象,提升结论客观性和明确分类标准,增强结果解释力。



发言人—闫卫平

此外,结合本次 “健康乡村与农村养老” 研讨主题,本次分论坛还特别邀请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闫卫平副编审向参会学者系统介绍期刊的发展定位、栏目设置、选题方向,如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健康中国与农村养老” 等与分论坛主题高度契合的专题、投稿要求及发展成果,为期刊与研究者之间搭建直接沟通的桥梁,为学者提供投稿指引,提升投稿成功率与学术传播效果。

核心议题3: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多维构建与优化路径

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黄佳钰同学分享了《社区居住环境对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基于 2023 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该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究社区居住环境主客观维度对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的作用路径及社会参与的中介机制,并从政府、社会、家庭、个体层面提出政策建议。江南大学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包亚甜同学分享了《农村智慧养老的 “碎片化” 困境与整体性治理》,建议以整体性治理理念为指引,通过“创新、保障、协同”三力耦合,提升农村智慧养老服务整体效能。中共上海市崇明区委党校的庄敏老师分享了《上海农村地区互助养老模式分类与优化路径研究》,针对上海农村互助养老实践,梳理现有研究对互助养老模式的分类,进而探究上海农村互助养老的典型模式及优化路径。

核心议题4:农村老龄化背景下多元养老模式的实践探索、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牛鹏皓分享了《超越供需二元的响应逻辑——农村智慧养老服务供需匹配的社会基础与治理路径》,着眼于农村老龄化加剧与智慧养老发展的现实矛盾,以此探究农村智慧养老服务供需匹配的社会基础与治理路径。江南大学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金梅同学分享了《农村多子女家庭轮养老人的逻辑、实践及趋向》,聚焦农村多子女家庭中“轮流赡养”这一传统养老模式,系统探究其生成逻辑、实践形态及未来发展趋势,为理解中国式农村养老提供了重要视角。江南大学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王晗同学分享了《农村互助养老的演进历程、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立足我国深度老龄化背景,聚焦农村养老问题,分析互助养老凭借在地化服务、低成本运作、老年人角色转换等优势嵌入农村养老体系,研究其演进历程、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为可持续推广提供参考。

华东师范大学张继元副教授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戴建兵副教授分别对分论坛下半场学术报告进行了深度点评。两位学者充分肯定了参会研究的学术价值,认为青年学者们聚焦学术前沿,展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研究论证过程体现了一定的学理深度。同时他们也客观指出研究存在的提升空间,如文题匹配度有待加强、学术史梳理需进一步系统化、创新价值的学理阐释不够充分、理论工具与案例选取的适切性不足等共性问题,建议精准聚焦问题、强化理论深度与实证严谨性,为在场青年学者把握学术研究方向、提升研究质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论坛最后,会议主持人李俏教授与曹艳春教授作总结发言,再次向点评人、发言人及参会人员致以衷心感谢,并呼吁更多跨学科学者投身农村养老研究领域。本次“健康乡村与农村养老”分论坛的成功举办,成功构建了集智慧养老技术应用、互助养老创新模式研讨、健康乡村服务整合于一体的开放性对话平台,既系统梳理了当前农村养老服务领域中的新经验与新模式,又前瞻性探索了数字技术赋能、代际互助网络构建、医养康养融合等实践路径。期待通过持续的多方联动与知识共创,共同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活力型农村养老生态体系,为健康乡村建设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动能。

图片

大部分内容转引自“智慧康养研究与实践”微信公众号。